未来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
未来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摘要
习近平总书记3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,强调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。要把碳峰值和碳中性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,发挥抓
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。要把碳峰值和碳中性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,发挥抓铁痕迹的能量,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峰值、2060年前碳中性的目标。笔者认为,应充分发挥源头防治的作用,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。
中国的能源结构以高碳化石能源为主。化石能源燃烧不仅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,也是颗粒物、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。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相同的根源、起源和过程特征。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,还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排放。笔者认为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是必要的,也是可行的。
在顶层设计中,建议修订环境影响评价分类表和技术导则。一是补充了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(2021年版)》的规定,纳入了碳排放。同时,在修订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》 (HJ2.1-2016)和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》 (HJ 2.2-2018)时,增加了碳排放作为重要内容,充分发挥技术指导和专业优势,规范和指导碳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价。
在统筹整合方面,建议通过政策文件的制定(修订)来推动。例如,开展重点行业碳排放和排放许可管理试点研究,加快国家排放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功能转型升级。尽快实现企事业单位污染物和碳排放相关数据的统一采集、相互补充和交叉核对。积极推进监管执法和监测体系一体化,加快将温室气体监测纳入生态环境监测体系。
在环评内容上,要做好规划建设项目碳排放分析,碳排放现状调查预测,从能源活动排放、来电来热排放、生产过程排放三个角度分析碳减排潜力。在评价因子方面,根据《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(试行)》(生态环境部令第19号)第42条,温室气体包括CO2、甲烷、一氧化二氮、氢氟碳化合物、全氟化碳、六氟化硫、三氟化氮等7个因子。
在评价过程中,通过对企业产品产量、能源类型、净功率和热输入、与碳排放相关的生产环节、原辅材料消耗、园区产值和土地利用规模、能源结构和各种能源消耗的调查分析,从产业结构、能源消费结构、交通运输结构、土地利用结构、减少能源损失、改进技术、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等方面给出了碳减排方案和管理措施。
在碳排放评估中,要严格控制增量,加强存量管理。一方面,碳的峰值并没有攀升,需要严格控制新增量,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的盲目开发,落实产能置换要求。另一方面,我们应该加强库存管理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要保持增气降煤同步进行,推广用电代煤和清洁能源,不断提高电气化和清洁化水平。
有研究表明,如果全国能够达到碳中和目标要求,全国PM2.5平均浓度能够降至10微克/立方米左右。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和制度,对碳排放进行约束与管理,未来可期。
——以上新闻来源环评互联网
本文《未来将碳排放纳入环境影响评价》由天清佳远发布,如有疑问欢迎联系我们。